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每一个婚姻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然而,并非每一段旅程都能一帆风顺。有些婚姻,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今天,就让我们揭开一段婚姻的真相,听听来自丈夫的心声泪诉。
最近小莉又开始找我煲电话粥了,起因是老公找她哭诉:“能不能帮帮我?我都这么难了,为什么不帮帮我?”
起初,我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在我印象中,她的丈夫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我曾两次见过小莉的丈夫,他身为高管,气度不凡,身上透露着传统大男子主义的气息。他出身于小县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普通本科,毕业后在一线城市打拼。在他们谈婚论嫁之际,男方家庭并未给予任何资助。首付是他出国三年才攒够一半,后来又向女方父母借了一半,才得以结婚。而在婚后的两年,他们不仅还清了岳父岳母的借款,甚至连贷款也还完了。对于一名普通本科毕业生来说,他的确是优秀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三十余岁的高管,回家后并非冷漠、争吵、炫耀,也不是宠妻如文的场景,而是哭诉。究竟是什么压垮了这位中年男人?在听了小莉的叙述后,我放下了惊异,因为被压垮的并非这个中年男人,而是他们的婚姻。
小莉说,她的丈夫向她哭诉,公司内部斗争激烈,他所在的太子党即将面临权力更迭,因此他每天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他请求小莉不要再让他分心,不要再向他抱怨,因为他真的无暇顾及。小莉的话说得含糊不清,反复强调希望她能在家里照顾好一切,希望她能理解他的处境。小莉总结道:“我得劝自己,他确实很艰难。但我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就不再管他了,我先照顾好自己再说。”
小莉婚后就辞去了工作,家里常年雇佣保姆照顾孩子。她的丈夫收入颇丰,身为高管,小莉过上了时间自由、物质充裕的阔太太生活。她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既坚守传统,又追求新潮。她坚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传统观念,同时倡导女性独立,注重自我情绪的照顾。她一方面像老一辈人一样向丈夫索取物质,另一方面又无法提供老一辈人的家庭价值。面对问题,她首先考虑的是照顾好自己,至于其他人,她并不关心。
他们的婚姻正处于时代的夹缝中,妻子不能再像上一代的家庭主妇那样,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和家庭琐事的重担。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她们还需要精神需求,比如丈夫的情绪价值,不再单一的母亲角色,以及可以不照顾孩子的自由时间。而丈夫也不能像上一代人那样,可以放手不管,不陪伴孩子成长,不给予妻子情绪价值,但物质上可以满足整个大家庭的开支。这就导致了畸形的抱怨现象。
作为家庭主妇,她们会整天抱怨:丈夫什么都不管,只知道对孩子发火。婆婆什么都不管,只能靠花钱请保姆。孩子被保姆宠坏了,跟保姆比跟自己还亲。在她们的抱怨声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作为在外打拼的男人,他们也会不满:妻子天天在家,为何如此多的抱怨?为何不能多理解我一些?天天只知道买买买,孩子也不需要她照顾,为何还如此不知足?我还不知道该向谁哭诉呢!在这些不满声中,透露出男性的无力感和无奈。
很多人的婚姻就这样,在抱怨与不满中声声撕裂。每个人都摆错了位置,打着新旗帜,走着过去时。如果说我们可以走出婚姻这座大山,作为旁观者,再审视一下,婚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过去赋予婚姻的大多是现实的社会意义,而今我们只强调精神意义可取吗?我们的社会真的到了只谈亲密关系,而物质不愁的地步了吗?有么有种可能,我们双标了呢?
第一双标了,独立女性,独立的不应只是女性,男性也需要独立
第二双标了,独立,独立不只是物质,而是精神物质双重的。
第三双标了,婚姻,在老的婚姻模式下,不要用新视角去要求婚姻价值。
如小莉一样的女性很多,一面没有能力在职场拼杀,但回家就跟老公要情绪价值,要不来就如鸵鸟一般,把脑袋插在沙子里。如小莉老公呢,一面没有能力去解决家庭问题,一面想贴上好男人、好丈夫的标签,那做不到就如小朋友哭给你看。两边一个在演,一个不看。各自带着自己的标签,而从不去想标签后的意义,过着别人认为的美好生活,苦苦的维持着表面的家庭和睦。不允许任何人去掀开那用裹脚布做成的遮羞布,久而久之,把自己都熏臭了,何必呢?
在现今的社会,我们很难脱离物质去谈婚姻的,影响婚姻稳定的其实是双标。作为女性既想要情绪价值,又提供不了家庭劳动,还不能提供物质收入,那么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价值是什么?不能是子宫吧?一个生育机器?作为男性,如果说没有能力去处理家中关系,提供必要的情绪价值,但又想贴上新视角下的好先生标签,那就去多看书、多成长,别在这当甩手掌柜,还哭的跟个妈宝男一样。
总之,在婚姻中,我们既不能双标自己,也不要去双标伴侣。长久又真实的婚姻稳固,是双方达成共识,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共同成长,不活在虚假的幸福里!
【点此开通】加入VIP免费下载全站价值超10万以上精选挽回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