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时不时会邂逅那些控制欲异常强烈的人,人们通常将这类人物称为“控制狂”。他们的行为模式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他们无休止地向你提出各种要求,坚信你应该毫无保留地遵循他们的意愿;他们喜欢对你评头论足,认为你这样做是正确的,那样做则是错误的,这样做显得不合群,那样做又缺乏个性;他们希望你为他们的情感或心境承担全部责任,常常会抱怨“你这样做完全不在乎我!”“我的不幸福、不快乐都是因为你没有做到某件事。”“你若不这样做,我怎么能感到快乐呢?”
他们永远认为自己没有错,所有的错都在你。
在判断是非时,他们特别擅长使用外部归因,仿佛自己的对错无需讨论,而你的对错却至关重要。一旦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所有责任都会归咎于你,而他们自己似乎毫无责任。
概括来说,一个控制欲过剩的人渴望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按照他们的需求和意愿运行。若事与愿违,他们便会强制你改变,坚信你必须符合他们的意愿和标准。
与这类人相处,你往往会感到沉重的压迫感、深深的压抑和几乎令人窒息的不适。
你仿佛总是处于某种威胁之下,无法自由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你的优劣对错似乎完全受制于他人。在多数情况下,你会觉得自己身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和谐相处或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你不得不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是的,不知何时起,你变成了一个充满问题的人,而奇怪的是,对方似乎比你还要焦虑地想要解决你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对方便会勃然大怒,认为你妨碍了他们,影响了他们,没有满足他们的期望。
只有当你对自己的问题感到极度焦虑和恐惧时,对方才会显得正常。当你变得极度依赖对方,言听计从,变得顺从无比时,对方才会对你表示满意。然而,长期如此,你可能会逐渐走向抑郁。
面对一个控制狂,如何与之相处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若不顺从他们的意愿,自己的独立观点,他们会采用各种手段威胁你,让你充满恐惧,甚至利用情感绑架,让你深陷内疚之中,总之,你会感到极度不安。
但如果你盲目顺从,你又会感到极度的压抑,觉得自己完全失去了自主意志,且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你的真实情感和感受仿佛无人关心,甚至你会变得胆小、懦弱、畏首畏尾。不必害怕,你与控制欲过强的人相处时体验到的感受是极其真实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正是因为这些控制欲过强的人将他们内心回避的情感体验投射到了你身上,如、脆弱、无力、胆怯和懦弱。
他们之所以不愿意面对这些情感,总是试图将问题推卸给他人,结果导致了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通过解决他人的问题来逃避自身的问题。这正是控制的本质所在。
在探讨那些控制欲过剩者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心中充斥着剧烈的冲突。这些冲突大致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一是对自身的不接纳所引发的矛盾;二是逃避外界挑战与自我提升之间的冲突。
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两种冲突:
1) 对自身不接纳的冲突
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接纳,往往根植于早年的成长环境,特别是父母的不接纳或遭遇的深层创伤。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遭受父母的轻视,被认为永远不够好,甚至频繁遭受失望和嫌弃的打击,那么他内心深处对“弱小”、“脆弱”和“无能”的恐惧便会与日俱增。这种恐惧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不敢直面这些情绪,而是选择逃避,将痛苦和屈辱压抑在潜意识中。
这些被压抑的情绪积累了巨大的能量,使得当事人无法发展出应对这些情绪的能力。他们可能会极度否定自己人格中的这一面,拒绝触碰内心的脆弱和无助,竭力塑造出一个强大、有力、正确且高人一等的外在形象,以抵御内心深处的创伤。有人无法接纳自己的脆弱和不足,有人难以接受分离,还有人无法容忍犯错。
在这些不接纳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恐惧被抛弃,恐惧不被爱,恐惧自身的不足。
控制欲过强的人常常采用“否认”这一防御机制,以逃避这些问题。然而,他们又时常感受到巨大的恐惧,即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们会像抓救命稻草般紧紧抓住周围的环境,期待外界或他人能帮助他们摆脱这种不安——证明他们的强大、有力、魅力和绝对正确,以稳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控制的根源。
例如,一个中年妇女对丈夫的过度跟踪,背后隐藏的是她对自己魅力和自信的丧失。一个要求下属绝对服从的领导,对下属的控制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甚至恐慌。
2) 对外界挑战与自我提升的回避
一旦控制成为习惯,回避也会随之而来。这导致控制欲过强的人倾向于用外归因来解释自己遇到的事件,固守“我没问题,我是对的”的自我感觉,难以反思自我,从而可能导致心智水平的停滞。
比如,一位母亲可能无法接受随着孩子成长,他们会有自己的主见,甚至可能在情感上与她分离的事实。她可能会忽略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主见这一现实,而坚持认为孩子的不听话意味着不爱她。这样的态度会导致她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和压抑,将本应自己面对的心理成长任务推给孩子,人为制造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让孩子去解决。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这样的问题尤为常见。许多父母自视为权威,认为无需成长,当孩子与他们不一致时,他们总是将责任归咎于孩子,而不是反思自己。这种简单粗暴的态度是许多家庭高控制现象的根源。
类似的情况也常见于领导与下属、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中。总之,那些在关系中坚信自己毫无问题的人,往往容易将责任推给另一方,极易形成控制。
通过对这些冲突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生动地描绘控制欲过强者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背后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心理机制。
在表象上,控制狂或许显得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然而,若是一个人沦为控制模式的奴隶,这实际上会严重制约他的成长之路。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控制欲犹如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了一个人灵活性的发展。那些控制欲膨胀的人,往往显得固执己见,甚至走向偏执的极端。他们习惯于强迫、命令和强势,难以改变自己的观点,总是试图以强硬手段使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然而,这样的做法犹如作茧自缚,使他们自身的灵活性大打折扣。
一个拥有灵活人格特质的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和不如意之事。但若一个人无法接受外界和他人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合理性,强行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自然难以培养出适应外界的策略。这种心态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未知的恐惧。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人,其思维很难做到灵活多变。
其次,控制欲过强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失控的痛苦。就像没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安全感的威胁一样,控制欲过强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失控的情绪。因为失控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事情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意愿发展。然而,控制欲过强的人会将这种情况视为对自己价值的否定,因此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他们越是抗拒,越容易与自然规律作对,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执着,最终承受更多的失望和失控感。正如一句古语所说:“越是控制什么,越是被什么控制。”
最后,控制欲过强容易引发焦虑。控制欲与焦虑情绪往往如影随形,未被处理的恐惧会引发焦虑,而控制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的焦虑。如果这种内在的恐惧得不到解决,焦虑就会让人永无宁日。与控制欲过强的人相处,你也会感受到强烈的焦虑。一方面,他们将自身的焦虑投射到他人身上;另一方面,控制欲强的人情绪本身就容易波动,这会激发新的焦虑。焦虑源于对自身需要面对的冲突的回避。遗憾的是,控制狂总是将目光聚焦在外界和他人身上,试图通过解决他人的问题来缓解自己的焦虑,但这意味着他们的焦虑永远无法得到解决,除非他们能够收回目光,勇敢面对自身的恐惧。
若你发现自己对控制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那么务必深入探查那股控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恐惧,及其所捍卫的那些情绪和情感。
当你持续否认自己性格中的某些方面——诸如脆弱、无助、卑微或弱小等,你会发现,由于这些特质而产生的恐惧如同阴影般挥之不去。只有当你勇敢地面对那些你所排斥和回避的情绪与情感,勇敢地接纳它们,你才能释放它们,克服它们。试图通过指责他人来逃避自我问题的做法,不过是对自己内心真相的逃避,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自欺。
因此,在你对他人充满不满、、指责甚至苛责时,不妨将目光从他人身上收回,内省自己:他的哪些行为触动了你的敏感之处,让你体会到了何种感受?你为何会如此畏惧这种感受?你所害怕的究竟是什么?
唯有勇敢直面,你才能放下那根如同救命稻草般紧握他人以寻求内心安宁的依赖。如此,你才能真正看到他人的实质,考虑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要他们为你的情绪负责。
以下是几个与控制欲过强之人相处的策略:
1) 坚守自我界限,坦诚表达感受
若有人经常评判你,对你的行为指手画脚,并提出种种要求,这严重影响了你的情绪,那么你有权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界限,并明确告诉他:你将对自己的事务和感受负全责。
当对方评判或威胁你时,你要勇敢地向他表达你的体验,如告诉他这种行为让你感到无力、恐惧、被否定或受到伤害。你要坚定地陈述你的观点和想法。
2) 大胆探讨控制者试图回避的感受
控制者常试图逃避自己必须面对的恐惧情感,但你可以主动提出这个问题。质问他:为什么你一定要我达到某些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对你什么?未能达到又意味着什么?你在害怕什么?是不是担心我会轻视你,抛弃你?
若你不遵从他的意愿,他是否认为你不再爱他,会离他而去?
帮助控制者他们不愿面对的情感时,态度必须真诚而包容。因为让别人卸下心防并非易事,你需要给予他们强烈的安全感,耐心地一步步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但唯有让他们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
【点此开通】加入VIP免费下载全站价值超10万以上精选挽回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