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越是渴望挽留,对方却愈发冷漠无情呢?我相信这曾是许多人在情感路上遭遇的困惑。细观这种现象,便会发现,在大多数恋爱关系中,分手初始,对方或许并未完全将你拒之门外,并没有立刻展现出极端的排斥态度。但随着你不断尝试挽回,却发现似乎越努力,对方离你越远,你的每一次尝试似乎都加剧了对方的抵触情绪。你是否也曾在这样的场景中感到迷茫?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现象。首先,我要揭示一个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当人们面对引发负面情绪的事物、或个体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情绪反应,表现为回避、反抗或攻击。
设想一下,如果你在野外遭遇了一群狼,你会作何反应?毫无疑问,恐惧会驱使你选择逃窜或躲藏,这是人类本能的回避行为。将这一逻辑应用于亲密关系中,我们也能找到相似的现象。当伴侣在相处中感受到压力或不适,便会本能地想要回避这段关系,减少与你的互动。这时,亲密关系中便会出现一些典型的撤退行为,如对你发送的消息反应冷淡,甚至完全不予理会,或是原本顺畅的沟通变得困难。
面对这样的态度,你的焦虑感会被彻底点燃。人在遭遇否定时,直觉便是想要证明自己。当你得不到期望的回应时,便感觉受到了否定。于是,你不断地试图证明自己,渴望从对方口中得到一个解释,究竟为何会变得如此冷漠?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你是不是不再爱我、喜欢我了?你渴望追寻答案,但你是否曾思考过,在这一过程中,你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仅仅宣泄自己的焦虑?
在这样一个情境中,你其实无法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因为一旦对方明显表现出回避行为,实际上已经悄然关闭了你们之间的沟通之门。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只不过是在不断释放自己的焦虑。焦虑,它本质上携带的是压力和不安的情绪,不是吗?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那片荒野。当你目睹这群狼时,你拼命地奔跑,已经筋疲力尽。在长时间的狂奔中,你已经失去了理性的判断,仅仅是出于本能,想要尽快逃离这个险象环生的环境。然而,当你猛然抬头,却发现已无路可退——你在奔跑的过程中,早已顾不上选择正确的方向。此时此刻,你发现狼群已经逼近,甚至可能已经恶狠狠地咬住了你的手。那么,你的直觉反应会是什么呢?无疑是奋力挣脱,进行反抗。当狼咬住你手的瞬间,那份剧痛会使你本能地想要摆脱它的束缚,这是一种极为典型的反抗行为。
将这个场景投射到亲密关系中,亦是同理。当对方明显表现出撤退的迹象时,如果你没有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而是为了寻求一个结果,不断地进行辩证式的追问,那么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你很可能会激发起对方对你的反抗情绪。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反抗情绪的显著表现是什么?他会开始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例如:“别再给我发消息了”,“别再给我打电话了,否则我就会将你拉黑”,“你再发消息给我,我就将你删除”。这些话语,如同狼群露出獠牙,充满了警告和威胁,使得原本紧张的关系雪上加霜。
我相信,这些话语在你们的耳畔回响,如同旧日熟悉的旋律,或许它们已显得过于直白,乃至让你心生厌倦。你可能会想要呐喊,不要再重复这些了,我已经心力交瘁,渴望休息,迫切需要沉入梦乡。你用各种方式试图终止这场对话,然而,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你并未获得所期望的结局。
面对的情形让你感到措手不及,对方的反应出乎你的意料,这一切都加剧了你内心的焦虑和紧张。不妨将场景转换至荒野之中,设想你与一只狡猾的狼面对面。当你试图摆脱它的纠缠,却发现它露出锋利的獠牙,准备再次向你发起猛烈的攻击。此刻,你将如何应对?自然而然,你会采取攻势,利用周围一切可用的物品——无论是石块还是树枝—— aiming them towards the wolf’s most vulnerable spots. 因为此刻的你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或许将丧失生命。
同理,在亲密关系中,当对方因你的行为而被激发出反抗情绪时,如果你仍旧我行我素,坚信自己正在解决问题,不断地试图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甚至采取极端的措施,如疯狂地打电话、堵在对方的家门口,这样的纠缠只会加剧对方的攻击性。
在亲密关系中,最为有效的攻击手段有两种:一是完全的冷漠,让对方在狂风暴雨中独自挣扎,任其情绪失控而置之不理;二是用尖锐刺耳的言辞,说出最伤人、最绝情的话语,将这些痛苦和决绝的言辞如同利剑一般投向对方,从而关闭双方沟通的大门。于是,最终你可能会发现,对方的所有负面反应其实都是被你的行为所触发的。
正如我们之前所探讨的结论,面对引发负面情绪的人或事,人们通常会经历回避、反抗和攻击的心理反应。你可能会意识到,对方的态度实际上源自你给予他们的感受。正如荀子所言:“欲与人绝,严重恶语,非无情去回眼。”有时候,对方说出的绝情话语、刺耳的言辞,甚至所谓的狠心话语,可能并非真的针对你,也可能是针对他们自己的内心挣扎,因为他们感到你急切地寻求一个结果和答案。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可能一方面无法割舍这段关系,另一方面,你的行为却在加剧两人间的问题,使得他们无法重新建立亲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最合适的做法可能就是保持距离,避免进一步的伤害。这是人类潜意识中趋利避害的本能。
【点此开通】加入VIP免费下载全站价值超10万以上精选挽回课程!